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只是武器,霰弹枪如何在工业领域大展身手?
首页> 科技频道> 军事科技前沿> 科普中国 > 正文

不只是武器,霰弹枪如何在工业领域大展身手?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2018-10-16 17:31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旋钮工作室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为现代霰弹枪领域的始创者,温彻斯特公司的产品向来闻名于世:电影《终结者》系列中州长所使用的1887型杠杆霰弹枪、横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越南战争的1897型泵动式霰弹枪无一不是传世的经典,其形象至今经久不衰。

  但随着弹匣式泵动霰弹枪以及半自动霰弹枪的兴起,温彻斯特公司的这些传统霰弹枪生产线被迫削减规模,甚至是彻底关闭,这其中的原因不难说明:只有怀旧者才会钟情于杠杆式霰弹枪,抑或是稍新潮一点的“堑壕清扫器”(M1897泵动式霰弹枪在一战时期的别名),大多数客户更倾向于外表更现代,人机工效和威力也都更强的新型霰弹类武器。

不只是武器,霰弹枪如何在工业领域大展身手?

图为使用半自动霰弹枪进行训练的美国陆军。(来源:National Interest)

  但对于浴火重生的温彻斯特公司,乃至于霰弹枪这一个枪械大类而言,弹药射速的增加乃至款式的变化并不能决定一切:因为打从很久很久以前,霰弹枪就已经不是单纯的杀伤武器,它早在工业领域和勘探领域等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发光发热了。

  “窑炉枪”:钢铁行业的亲密伙伴

  对需要煅烧这一工序的钢铁和水泥行业而言,总有一个麻烦在工程师和工人们的脑袋上挥之不去:无论他们如何改良工序和窑炉本身的构成材质,窑炉内煅烧的材料总是会日积月累堆积到窑炉壁乃至其它关键位置上,而这些堆积物对窑炉的产出效率、产出物质量乃至窑炉本身的安全运行都构成了挑战。

  在工业革命的早期,窑炉工人们若想清理这些堆积物,就只能在停工停火后进入冷却过的窑炉,使用大锤对窑炉内部表面的堆积物进行清理。这一过程不仅费时费力,更要令整条生产线暂时停工,损失甚大。

  而在摸索这一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霰弹枪的出现和被使用可以说非常令人意外:在上个世纪30年代,使用8号铅弹的霰弹枪就已经被应用在窑炉沉积物的清除处理当中,并能在窑炉和高炉不停工的前提下完成清理作业。

  通常而言,即便是12号霰弹枪也能在50米外对轻微防护的人体造成致命打击,而8号霰弹枪的装药和弹丸尺寸都要显著大于前者,是什么使得它能和窑炉和平共处呢?

不只是武器,霰弹枪如何在工业领域大展身手?

图为雷明顿“MasterBlaster”工业霰弹枪,玻璃用于阻挡窑炉内的放射热和可能的喷射物。(来源:Reminton Arms)

  答案很简单:本身窑炉形成物就异常坚硬,状似岩石的结晶体还不是最难对付的一类——炼钢的高炉还会产生玻璃状的酸性高炉渣,其凝结后的硬度丝毫不逊真正的混凝土。

  而即便是再退一步,壁厚且坚实的高炉和窑炉本身就不惧怕霰弹的冲击:在高温运作时,其面临的工况要比单纯的霰弹击打要恶劣得多,更何况霰弹的球状弹丸本身不具备穿甲能力,应用在这里可谓是天造地设。

  当然,为适应工业生产的特定需求,现今市面上的“窑炉枪”已经和它的本家相去甚远了。为了在窑炉专用的开口使用,它们一般都配有不可拆卸,但可调角度的固定架以确保射界;

  笨重但有效的枪管热护套以在数千度的高温下保护枪管;手柄击发,而不是扳机,以适应速度缓慢,但持续时间极长的射击要求。

  不得不说,这些改进非常有效:时至今日,在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领域,窑炉枪依旧相当活跃——即便有激光清洁系统等新手段出现,它们暂时也无法动摇窑炉枪的统治地位。

  霰弹人工震源:弄懂地球的“小锤”

  类似于通过拍西瓜知晓西瓜内部生长情况的“土办法”,人类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人工在地表制造地震波试图寻找油田,这一尝试在1921年的美国俄克拉荷马首获成功,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近百年间,记录地震波反射信号的手段从纸面到模拟再到数字,但震源的问题始终没什么变化:无外乎炸药和铁锤。

不只是武器,霰弹枪如何在工业领域大展身手?

图为一台典型的人工霰弹震源,图中可见密集的地震波传感器。(来源:PASSCAL Instrument Center)

  而在实际的勘探当中,铁锤往往显得能量偏小。炸药能量虽大,但不免干扰到精密的仪器。于是,在西方枪械管制较轻的国家,几乎随地可得的霰弹又成了极好的地震波来源:不同于传统的霰弹枪,这类工具的底部会吸收掉霰弹的所有能量,并将其全部传导到地下。

  显然,相较于传统人工大锤,人工霰弹震源的能量可控,而外力挥舞的重力锤却又无法在轻便性上与之媲美,粗犷而不易取得的炸药更是相形见绌,难以阻止人工霰弹震源在全世界范围科研领域的攻城掠地。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