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邵永灵
策划:金赫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技术问题。弹道导弹本身飞行速度快、飞行时间短,导致防御系统预警时间不足,拦截的时间窗口极其有限;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又对反导系统的拦截概率提出了近乎100%的高要求。这些技术难题再结合美苏相互确保摧毁的能力,就使得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发和部署变得不现实。当美国将发展重点调整到拦截战术导弹和防范所谓“无赖国家”的洲际导弹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是一个进攻与防御相生相克、彼此激励、技术水平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是就弹道导弹来说,这一规律多少有些不适用。在作为进攻一方的弹道导弹一代又一代不断更新换代之际,防御系统的发展却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夸张地说,大约没有一种武器系统像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一样,在超过60年的发展之后,仍然充满争议前景不明。从美苏(俄)的情况看,两国对导弹防御的兴趣也是大起大落,时而信心满满,时而又悲观失望。尽管如此,美俄又都没有放弃对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发和部署。为什么在弹道导弹的攻防关系中进攻压倒了防御?为什么导弹防御倍受质疑却又长盛不衰?美苏研发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以1972年《反导条约》的签署暂告一段落,到70年代末,美国实际上了关闭反导系统发射场,苏联虽然保留了莫斯科反导防区,但削减了部署规模。弹道导弹防御在在这一阶段以不了了之的方式告终,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为:苏联A-35"橡皮套鞋"反弹道导弹系统
一是美苏两国核武库极其庞大,部署有限的导弹防御系统无损彼此之间相互确保摧毁的能力,而构建一个全面的防御系统成本之高无法想象,在技术上更是做不到百分之百的拦截概率(对于核打击来说,即使拦截概率达到90%后果也是难以承受的)。事实上,当时美苏的导弹防御系统拦截效能非常低下。所以,对美苏两国来说,与其进行劳民伤财没有意义的导弹防御,不如接受相互确保摧毁的局面,以互为人质的方式慑止对方发动核战争。也就是说,以进攻代替防御,谋求相对而不是绝对安全。这是美苏在70年代事实上放弃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根本原因。二是其他一些技术因素对导弹防御也构成了制约。比如以核拦核的方式即使拦截成功也会造成对己方的伤害,以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为代表的突防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原来低效的防御系统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图为:里根发布“战略防御倡议”
但是,停止部署不等于彻底放弃,尤其是对不甘接受永远易遭攻击并被彻底摧毁前景的美国来说,谋求在核时代的单方面生存一直是其孜孜以求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技术的发展似乎为美国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景。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号召美国科学家向“我们提供使这些武器失去威力和使之作废的手段”。里根所期望的是一个滴水不漏的空间战略盾牌,他曾经这样告诉中学生们:“它保护我们免受核导弹的攻击,就仿佛屋顶庇护家人不受雨淋一样。”里根的理想固然很丰满,但终究抵不过骨感的现实。1987年,美国物理学会公布一份权威性报告,估计“即使一帆风顺,也得花费十年或更多的时间进行大力研究,才能获得必要信息就射线武器系统的潜在效能和生存能力做出决定”。到1989年里根总统卸任时,“战略防御倡议”虽然年研究经费达到40亿美元,但是关键技术如强激光、X射线、粒子束等都没有过关。1993年5月,克林顿总统宣布终止“战略防御倡议“,为这个早已名存实亡的计划画上了句号。再一次,防御弹道导弹的想法败在技术面前,更可悲的是,“战略防御倡议”甚至都没有走出技术论证和实验室阶段。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并没有令美国防御弹道导弹的念头寿终正寝,只是美国的想法多了一些务实的成分。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用“飞毛腿”导弹袭击美军和以色列,美国则启用“爱国者”2进行拦截,虽然拦截概率一直是一个迷,但不可否认,这次战争凸显了中近程常规弹道导弹的威胁和用防御系统进行拦截的前景。因此,战后美国开始发展致力于保护海外美军及盟友免遭战术导弹威胁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时至今日,该系统已经发展成“海基中段反导系统”和“陆基末段反导系统”两部分,并广泛部署在“宙斯盾”舰和多处海外基地上,成为美国弹道导弹防御领域一枝独秀的新宠。
图为:美国“萨德”反导系统
与此同时,传统的防范洲际导弹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先后以“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陆基中段反导系统”的名义重现江湖。不过,这一次,至少从口头上美国降低了标准,将其定性为拦截数量有限的主要是“无赖国家”发射的洲际导弹。由于试验结果不理想,美国目前只部署了44枚拦截弹,而不是最初设定的100枚,从实际效果看,系统的拦截能力的确有限。
美国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发射地基拦截弹
总的来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技术问题。弹道导弹本身飞行速度快、飞行时间短,导致防御系统预警时间不足,拦截的时间窗口极其有限;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又对反导系统的拦截概率提出了近乎100%的高要求。这些技术难题再结合美苏相互确保摧毁的能力,就使得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发和部署变得不现实。不过,当美国将发展重点调整到拦截战术导弹和防范所谓“无赖国家”的洲际导弹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战术导弹一般携带常规弹头,对拦截概率的要求可以降低到普通防空系统的水平,再加上飞行速度较慢,拦截难度要显著低于洲际导弹,这从试验成功率上就得到了说明。而所谓“无赖国家”的洲际导弹眼下还不是一个现实,未来即便有,也是少量的和低水平的,一个有限的防御系统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抵消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虽然屡受挫折,但美国的研发热情并没有降温。究其原因,除了对绝对安全的迷恋外,也是因为不愿意放弃这个可能的技术突破。导弹防御现在看起来或许不那么靠谱,但谁能保证没有成功的一天呢?如果美国真的能掌握这个堪称是颠覆性的技术,它对于美国的战略意义将是无法估量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对未来的风险投资,成本可承受,但收获将十分可观。
邵永灵,全军外宣专家,互联网舆情引导专家,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家电台电视台军事评论员,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军队院校育才金奖,被评为全军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著有《战争的句号》,《海洋战国策》,《美国女兵》,《军事风云录》,《导弹与现代战争》,《战争与大国崛起》。在新浪网开设实名微博(进击的女武神),悟空问答(今日头条)签约作者(进击的女武神)。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技术问题。弹道导弹本身飞行速度快、飞行时间短,导致防御系统预警时间不足,拦截的时间窗口极其有限;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又对反导系统的拦截概率提出了近乎100%的高要求。
[责编:赵清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