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鸿爪雪梨
策划:武玥彤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与大众的常规认知不同,突防并非只有“唯快不破”一条思路,要突破导弹防御系统,尤其是中近程防御系统,诱骗是一个比较有效且技术相对易于实现的办法。诱骗的最终目的是干扰和阻止防御体系对弹道导弹的准确探测、跟踪及识别,目前采用的反识别突防技术有电子干扰及隐身、诱饵等方式。
1、隐身突防
隐身一词是指导弹可以改变自身的雷达反射信息或红外特征信息,使敌方的探测手段受到干扰,进而无法判别目标威胁程度。通俗的说,就是让敌方各种探测装置“犯迷糊”。现行的隐身方式主要包括红外隐身和雷达隐身。
红外隐身通过释放红外假目标干扰、红外吸收烟雾、气溶胶遮蔽等措施,造成红外阻挡层;或在发动机燃料中加入特殊的添加剂以改变发动机尾焰亮度、形状等信号特征,使敌方的天基红外探测器难以发现导弹的行踪,或者发现后因红外信号不稳定从而难以持续跟踪。
雷达隐身主要有两类:一是外形设计,尽量减小雷达反射面积;二是在导弹或弹头表面添加可吸收电磁波的涂层,以降低反射波。改变导弹外形对导弹的阻力和升力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这种方法较受限制。而吸波材料涉及到较为高深的基础学科,进展要相对缓慢些。在实际使用中,两种方式往往是共同配置、结合使用的。
图1 美国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图片来自网络)
(非圆截面弹身可以有效降低雷达反射面积)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本质上和雷达隐身的原理相似,在飞行器表面通过等离子体发生器使飞行器表面“动态”的形成一层等离子体屏蔽云。这种方式可通过控制等离子体的能量、密度、固有频率等参数,对照射来的雷达波进行选择性的吸收或诱骗,是一种“智能化”的隐身方式。但这种方式明显技术难度大,且成本较高,一方面关键技术还未完全解决,同时短期内也只能在战略级的重大武器上运用。
2、电子干扰
如果说隐身突防的思路是“掩人耳目”,那么电子干扰的思路就是“乱花迷眼”。电子干扰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弹头上安装干扰机或专用机,导弹可以主动发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从而干扰或欺骗对方探测雷达。在弹道导弹突防中应用最多的是压制性噪声类干扰和欺骗性假目标干扰,前者使敌方雷达接收到的信号混乱无比,真正有用的信号反而模糊不清甚至被淹没在杂乱信号中;后者则给敌方雷达形成虚假的目标特征,使雷达真假难辨。
电子干扰的另一大策略是诱饵技术。目前在弹道导弹高空突防上,较为通用的办法就是释放诱饵。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信号特性的假弹头以迷惑敌方雷达。在大气层外,由于天基雷达的辨识能力和分率有限,可释放轻质的、形状似真实弹头的诱饵。在中段和末段,可释放与弹头同样的弹道特性和可被探测特性的“重”诱饵,增加探测器发生错误识别的概率,并可消耗敌方的拦截弹。
图2 美国民兵-3洲际导弹再入子弹头的轻诱饵(光学雷达复制品)(图片来自网络)
在诱饵中,还有一类智能诱饵,即这类诱饵可以“反咬一口”,不仅可以根据敌方探测能力自主发出诱导信号,甚至可以主动引诱拦截弹对自身攻击进而保全弹头,称得上是“诱饵”中的战斗机。
图3 F-35战斗机挂载的JASSM巡航导弹(图片来自网络)
而随着反导防御系统的完善,在雷达识别探测之外,反导系统已引入红外寻敌的能力为适应这一变化,突防导弹也逐渐具备了红外诱饵对抗能力。红外诱饵的特点是有内热源,可以产生与弹头相似的热辐射特性,诱骗反导防御系统的红外识别能力,从而减小对真正弹头的威胁,增加其突防概率。红外诱饵的结构要复杂得多。抛撒箔条云团对敌方雷达进行干扰是一种应用较多的诱饵突防手段。
军事小百科:反识别突防技术,是指采用隐身、诱骗、干扰等方式,以对抗敌方的反导探测设备发现或追踪我方弹道导弹,反识别突防技术起步较早、适应性较广,各种类型的弹道导弹在设计过程中均引入了相关思想和技术,用于对抗日渐完善的反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