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今天,是这位老人离开我们整整15年的日子;他是谁?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如绝大多数人一样。他叫杨嘉墀(chí)!在1956年,用11名美国战俘,换回120名顶尖中国科学家的传奇故事里,就有他的名字!而中国人一切关于太空的梦想,正是从他而起!本期《了不起的军工人》让我们一起走进杨嘉墀的传奇人生。
杨嘉墀,出生于1919年,在江苏吴江的一个丝商世家,家境殷实。从小受祖辈实业救国理念的熏陶,发奋好学。18岁(1937年),他在日本人隆隆的炮声中考入上海交大。在那时的上海,他目睹了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任由洋人欺辱、摆弄。他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舰船,替中国人,夺回故土,也夺回尊严!
30岁,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他在美国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从事着自己热爱的职业,温馨的一家三口,住着纽约市郊区的花园洋房,幸福美满。但这一切,都抵不住对祖国的那份深深的想念。
1956年,战俘换科学家,当所有回国的障碍都被扫平。那一天,杨嘉墀激动地对妻子说:我们该回去了!随之,他拒绝了高薪挽留,变卖掉自己在美国的一切,并将所得,悉数换成了祖国最需要的仪器,然后拖家带口,回国!
之后的数十年间,从东方红一号开始,到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同步卫星等,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巨大突破,都有他的汗马功劳。其中更不乏颇为传奇的故事。1975年11月底,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卫星刚上天,便出了大问题。是提前返回还是继续飞行,一个是与否的简单决定,却关乎整个项目的成与败!几乎所有专家都否认了继续飞行的可能性。
此时,项目总指挥钱学森把目光投向了一直低头无语,在默默计算的杨嘉墀。嘉墀用沉稳的语气说:从我的计算判断……问题不大,可以按原计划继续飞行。大胆的钱学森,选择了相信杨嘉墀。决定做出后,杨嘉墀借着冬夜的月光,一人独自跑到山顶上,在刺骨寒风中蹲了一夜。
他在等那颗“星星”。当看到卫星果然如自己计算的一样,精准地出现、划过苍穹,继而消失,他放心了!美国人搞返回式卫星,失败了13次,而中国只用一次,便成功了,这其中,有杨嘉墀莫大的贡献。多少年后,有人问杨嘉墀,卫星成功回收之后,你有何感想?不善言辞的杨嘉墀没用一个形容词,更没有什么“千斤重负也能扛”“泰山压顶不弯腰”之类的豪言壮语,那都不是他的风格。他只乐呵呵地承认,那两天真的睡不好觉。
提起杨嘉墀,就不能不提一个数字:863。这是一串让中国科学技术真正腾飞的数字。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计划之一:863计划。计划的发起者是四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家: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北斗创始人陈芳允,还有一个就是杨嘉墀。
当时四人痛心于科研人员的大量流失,和中国科技的落后。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就永远只能受制于人。当时的中国,需要用八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美国人的波音飞机;DVD播放机即便做到了产量世界第一,也只能赚一点点蝇头小利。
于是他们下定决心,联名向中央 “要钱”!要多少?四个人,谁心里都没底。王淦昌胆大又心虚地报了一个数:一年,2个亿。中央领导直接还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数字:100亿!这是一个相当于中国全年财政总支出1/20的天文数字;也是一个民族宁愿饿肚子、也不惜血本的拼命数字。
晚年的杨嘉墀还在忙忙碌碌,依然心系航天事业,任然活跃在各种科研学习场所中。无论风与雨,无论冷与热,他都如时钟一样,准时准点出现在办公室里,也如火箭一般,争分夺秒地阅读、思考。就如杨嘉墀夫人所说的:他是三句话合一句话,三步并作两步走的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不能停下,他更是一刻也不停下。温文尔雅的杨嘉墀,为祖国,曾变换出360种花样。从电机到应用物理、从哲学、再到核弹、从自动化,又到航天、卫星,甚至一度还曾研制过假肢。他是一位极为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个毫无保留的爱国者。
2006年6月11日12时45分,在人生的第87个年头,杨嘉墀溘然长逝。此时,天上早有一个星星,有了他的名字。如果今晚有时间,不妨带上孩子,举手指向那片夜空,一起去寻找那颗编号为11637的星星,告诉ta,那颗星星,有一个好多好多人不知道、不认识、不会念的名字,他叫杨嘉墀!告诉ta,我们有多么幸运,曾被他默默的守护和照顾。找不到,也无所谓!告诉ta,那数不清的满天星斗,早早晚晚的,每一颗,都会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监 制:战 钊
制 片:金 赫
科学顾问:费伯禹
导 演:杨 建 金 赫
文 案:杨 建
配 音:李 楠
剪 辑:张 菁
联合出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光明网 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