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计功名忘记病痛,他的心中只有导弹腾飞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短视频 > 正文

不计功名忘记病痛,他的心中只有导弹腾飞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2021-06-15 13:03

  编者按:科研工作是一条上下求索之路,在这条路上前行不仅需要聪明才智,更需要把个人得失抛在脑后的坚定信念。在“巨浪之父”黄纬禄的心中,与导弹腾飞的伟大事业相比,病痛的折磨、荣誉的光鲜、失败的低落全都微不足道。本期《了不起的军工人》,让我们一起了解黄纬禄将一生奉献给导弹的故事。

  十年磨一剑,而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已经准备了十几年之久。经过前期的重重磨难后,巨浪一号迎来了首飞。1982年金秋时节,黄纬禄和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技术人员来到渤海之滨。

  发射的时刻终于到了,然而指挥所里的黄纬禄等来的却是失望的结果。

  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发射出现了意外。就在导弹起飞后几秒,导弹没有飞向目标,而是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S形。导弹失去控制,偏离方向,超过了安全范围,导弹自毁。试验失败了,这个事实像大山一样压在了所有的指挥员和技术员的心头,大家情绪十分低落。黄老总更是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就在这一筹莫展之时,黄纬禄对众人说,“我是总设计师,我负主要责任!”既然总师这么说了,大家心里的包袱自然也就放下了。

不计功名忘记病痛,他的心中只有导弹腾飞

  机不可失、时不可待,大家立即投入到了紧锣密鼓地故障排查中去。很快确定了失败是由于某分离插头提前分离导致的。接下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了解决插头脱落的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分离插头的可靠性。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了,接下来,就只等中央再次下达发射命令。参试人员有信心,一定要把第二发打成。

  发射前的最后一晚,已经过度操劳两个多月的黄老总刚刚睡下,就被北京来的一个紧急电话唤醒,大概意思是:“试验是否推迟几天,把问题再考虑考虑。”作为一项大型试验,没人能够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是打,还是不打?是亟待黄老总回答的一个难题。

  因为已经发布禁海公告,我们要是不在预定的时间窗口内把导弹打出去,等于告诉全世界我们试验失败了。他镇定地拿起电话,向上级请示:“需要考虑的问题都考虑了,应该准备的一切都准备了。我们认为发射条件已经具备,不宜推迟,建议按时发射。如果上级决定推迟,我们服从上级的命令。”

  片刻后,传来了北京的回答:“我们尊重一线同志的意见。”

  10月12日凌晨,东方的海面刚刚泛起鱼肚白,人们却再也无法入睡,睁着眼等待黎明的到来。在朝晖的掩映下,试验潜艇整装出发,缓慢而平稳地驶向发射海域。

  几小时后,伴随着蓦然蹿起的巨大浪花,一条闪光的巨龙跃出海面,直冲天际。火红的尾焰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照亮天空。发射场陷入一片欢腾。第一型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成功了!成功的背后,承受着巨大压力的黄老总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到医院检查时,医生十分诧异,这个瘦弱的老人到底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落得一身的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尿道结石、心脏病等等,那一年,66岁的黄老总身体减重了11公斤。一位同事开玩笑地说:“他瘦了,导弹飞(肥)了,这是剜肉补弹啊!”。

  1999年,中央决定授予一批“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在推选候选人时,黄老总主动相让。他说:“功劳是大家的,航天工程也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完成的,不能因为我是总师把荣誉归到我的头上。”由于黄老总态度坚决,院党委只好推选别人。但上级决定,还是授予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不计功名忘记病痛,他的心中只有导弹腾飞

  2011年7月,黄纬禄卧床不起。自知来日无多的他,常注视着窗外的天空,沉思良久。他多想再去一次发射场,再看一次导弹腾飞! 如果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2011年11月23日,黄纬禄带着对导弹事业的眷恋,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壮阔人生。

不计功名忘记病痛,他的心中只有导弹腾飞

  留学归来研发导弹,身处逆境不离导弹,90多岁高龄还在牵挂导弹。中国之所以能在那么薄的家底子上创造那么多国防科技奇迹,就是因为有这一批黄纬禄这样一生胸无杂念、舍了身家性命也要干出名堂的科学家和开拓者。科技创新需要高智商,更需要这种个人得失抛在脑后、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坚定信念。

  监  制:金 彤 战 钊

  导  演:路婷婷

  编  导:金 赫 赵宇豪

  联合出品: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第四总体设计部

  光明网传媒有限公司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