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聚焦俄乌冲突】降维打击乌军防空系统,苏-57究竟有何特长?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深度 > 正文

【聚焦俄乌冲突】降维打击乌军防空系统,苏-57究竟有何特长?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2-08-17 18:09

  在俄乌战场,随着战争进程不断推进,双方“压箱底”的装备也悉数登场,如“终结者”“匕首”等尖端武器被投入战场,其中令俄军引以为傲的王牌战机苏-57更是大放异彩,基辅一战中,苏-57无视乌军防空网,精确打击了乌军的军火库,上演了一波“降维打击”。这既是“大秀肌肉”震慑对手,也是实战练兵检验苏-57作为空中作战平台的实际作战能力。那么苏-57性能究竟如何?

【聚焦俄乌冲突】降维打击乌军防空系统,苏-57究竟有何特长?

图注:苏-57战机

  动力系统

  目前交付俄军使用的苏-57战斗机配备的是土星公司生产的AL-41F1-117S发动机,即著名的“117产品”。该型发动机是一种带加力燃烧室的航空涡喷双涵道推力矢量发动机,它增大了进气道直径、改进了燃烧室、采用了新型的全数字发动机控制系统,最大推力为2×107千牛,加力推力2×167千牛。考虑战机重量,发动机推重比超过10。再依靠矢量推力技术,苏-57可于300-400米内实现短距起飞。不过“117产品”相比较美国F-22战斗机的“F119”发动机优势不明显,双方性能不相伯仲。

  航电系统

  航电系统的落后一直是俄制飞机的“软肋”,为追赶并超越美国,苏-57配备了季赫米洛夫研究所设计的N036“松鼠”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性能上优于美国的AN/APG-77。该雷达有五套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天线,系统与两台机载电脑相结合,能发现400千米以外的目标,同时跟踪30个空中目标并向其中8个发动攻击。此外,苏-57上集成了独一无二的主动和被动雷达和光学定位系统,实现了“智能蒙皮”功能。还使用了SH121雷达系统,当中包括了三部X波段雷达,分别置于正前方及左右两侧。机翼另有L波段雷达,以应付对X波段有低RCS的侦测目标,如隐形战斗机。除先进的雷达系统外,还装备了新型无线电侦察和对抗系统,可以在不打开雷达、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发现敌人并实施干扰。苏-57的电子战系统和对红外制导弹头的抑制系统能更好地保护其不被防空系统发现,尤其是美军的雷达系统。苏-57还整合了IRST(光学/红外线搜索与追踪系统),飞行员对飞机的指挥控制也完全实现了数字化,所有信息都显示在座舱内彩色液晶大屏幕上。

【聚焦俄乌冲突】降维打击乌军防空系统,苏-57究竟有何特长?

图注:苏-57战机

  隐身性能和武器系统

  之所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看,主要原因是对于现代战机来说,武器挂载点过多会严重影响隐身性能。苏-57是俄制首款内置弹仓的战斗机型,配备有四个武器舱。机身设置两个主武器弹仓,可用于运输和投掷较大的航空杀伤性武器,如中、远距空空导弹和大口径航空弹药等;在飞机中翼的边缘有两个较小的武器舱,只能容纳一枚有限尺寸的导弹;机翼及机身有多个可拆卸外挂点,可以增加携带弹药基数,但与此同时将牺牲隐身性能。据开源情报称,苏-57最大战斗载荷可达14-16吨,具备俄制现有武器系统及未来先进型号的挂载能力。此外,苏-57还内置9A1-407型30毫米自动炮,安装在右翼突出部分,弹药基数为150发。可以说,苏-57的武器系统足够支撑它遂行空中、空地以及对水上目标打击等多元化任务。而且通过改造机身结构、优化进气道布局以及运用新材料技术解决机体空隙,苏-57的雷达反射面积(RCS)大大降低,据称可达0.1平方米。由于先进战机的有效反射面积真实数据绝对保密,报道宣称的数字可能与真实信息出入很大,但有关专家学者通过评估认为,苏-57的反射面积介于F-22和F-35之间。

  五代战机的未来

【聚焦俄乌冲突】降维打击乌军防空系统,苏-57究竟有何特长?

  不得不说,就目前苏-57的性能参数,均能与F-35、F-22一较高下,甚至有的性能还略胜一筹。然而,未来空战场的较量,也在悄然变化。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交织融合,未来战争正逐渐向智能化形态转变。以美国为代表的空中军事力量强国,为了能率先抢占未来战场的制高点,正在加速推进军事智能化建设。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提出,美军在空中力量建设上提出“无人僚机”计划,与此同时,俄罗斯为应对美国技术优势,已经针对性的加快无人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据有关报道称,2021年6月,一架苏-57战斗机指挥4架“猎人”(Okhotnik)无人机进行有人——无人编队作战,其实质是依托苏-57强大的机载计算机(又被称为 “电子副驾驶”)与无人机上的人工智能内核进行信息交换来达到完成特定的任务。未来的苏-57不仅仅是战斗机,更多的是作为空中指挥与控制平台使用,能够通过搭载不同的机载模块,与有人、无人战机执行编队作战,以往的依靠单机优秀性能的空中格斗虽然不会消失也必然不会消失,但更多的是被“有人-无人机群”所取代。

  专家简介:翁宗波,军事装备科普专家,主要从事国内外高科技装备、各兵种主战装备、联合作战战略战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兵器》杂志等军事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作者:翁宗波

  策划:金赫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