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还记得10年前这个走红大江南北并让国人为之振奋的手势吗?当“航母style”爆红,国人为之振奋、欢呼的时候。这一切成就的缔造者之一,却匆匆离别了这个世界。在距离医院急诊室很近很近的地方,他一头栽倒在车里,甚至都没来得及与战友们道别。
他就是歼-15舰载机项目总负责人罗阳。当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段影像公开,人们才注意到,在离世3个小时前,他带着微笑的脸上早已经写满了疲惫。身为著名军工企业沈飞的老总(董事长、总经理),他的忙,着实有些让人匪夷所思。自2002年,罗阳的工作便开始了611模式,一周6天,每天11个小时。在舰载机项目紧张的时候,这一模式,从611变成了711,以至于最后变成了720。一周7天,每天20小时!一下子就坚持了十年。
在罗阳背后催着他一刻不停歇拼命工作的,是他矢志不渝的航空报国梦。也是一个死死写定的新型战机研发时间节点。在他任总经理5年里,沈飞每年都会放飞一架新型号战机。沈飞的战机年交付量,也从最少时的4架,猛增到近百架。一架战斗机的零部件超过28000多件,千丝万缕,千头万绪。那些棘手而难以克服的问题,最后总会指向同一个人:罗阳。高空俯瞰,体型巨大的航母,在你眼中也会变成一片漂在海面的树叶。而罗阳们要做的,却是让战机,降在那一条如细丝的叶脉上。成功了,航母才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战舰。而失败了,就要机毁人亡。一手是国家财产,一手是飞行员的生命安危,所以罗阳给自己定的标准是:“研制战机,要么是零分,要么一百分,没有中间分!”。艰巨的任务、近乎完美的标准,意味着天大的责任与压力。罗阳的同事,这样回忆起住在他楼下的这位邻居,从罗阳回家时楼道里的脚步声和口哨声,就能听出他的心境。偶尔能听他吹着口哨声上楼,很高兴的样子,但这种情况很少。更多的时候,罗阳的脚步声沉重而乏力,仿佛肩上挑着重重的担子。
2012年11月22日上午,在他的注视下,一阵呼啸,几十吨的战机,短短几秒,便从一只下山的猛虎,被驯服为一个乖巧的孩子。这一天是个划时代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起,我们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舰载机。我们的航母也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但就在这一天,罗阳度过了一个极其漫长而痛苦的长夜,心绞痛折磨了他一宿。他默默地忍着,谁也没有告诉,他不想因为自己的“一点小事”,影响了大伙儿奋斗了那么久才换来的高兴劲儿。
当如山的压力终于得到释放,提着的那口气终于放下,他身体的崩溃也从那一刻,开始了。之后,便是他留给我们的那段最后的视频影像,他勉强地冲大家微笑着,却连拥抱的力气都没有了。掌声之中,欢呼声里,谁能想到,这已经是罗阳生命里仅剩的最后3个小时。在距离医院很近很近的地方,罗阳一头栽倒在车里,却再也没有醒来。在他被病魔仓促结束的51岁的生命中,他有整整30年,都在为中国航空的腾飞而奋战,而在他生命里程的末尾,他没留丁点时间给家人,更连短短10分钟的抢救时间都没留给自己。
1961年6月29日,罗阳出生,这一天恰巧是沈飞创建的日子。同事们都半开玩笑地说他就是为沈飞而生,可谁也没想到,在他生命的终章,会是为沈飞而死的。在他离去后,任谁也没想到,作为沈飞的老总,罗阳却连一张像样的个人照都难找到,那张遗照竟然是从一张工作合影中截图制作的。一向低调、内敛的他,如果还在,一定想不到:罗阳这个名字会被那么多人记住,自己会成为被国人仰慕的英雄,会有人为这个名字而振奋、感动,以致泪流满面。
时间匆忙,转眼间罗阳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亲爱的罗阳,如今祖国已经有了3艘航母。当战机从航母呼啸升空的一刻,多么希望,你依旧默默站在航母甲板的那头,悄悄地开心。如果不小心又被镜头“抓”到了,你又会这样慢慢转过身,轻松、腼腆、温暖地,又冲我们浅浅地微笑,一点点都看不到那疲惫的模样!
科学顾问:费伯禹
监 制:战 钊
制 片:金 赫
导 演:杨 建 金 赫
联合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